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用了28个镜头?!
点击上方“鲸鱼日志”可订阅哦!
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【250】
《红色赞美诗》 Még kér a nép 年代:1972年 / 国家:匈牙利 / 导演:米克洛斯·杨索 / 主演:路易·巴拉萨索维茨、安德拉·什巴林特
旷野牧羊人
有人曾把匈牙利导演杨索比喻成“牧羊人”,因为他的电影总是以天空之下的旷野当做场地,一大群演员来来回回地穿梭于空旷的草地上。这些演员就像是羊群,按照某种既定的路线行走,或是摆出某些几何形状,杨索再用摄像机的推拉摇移来捕捉这些人物的全景和细节。因而杨索不亚于一个牧羊人,他高超且独特的场面调度也可与潘神的呼风唤雨相匹敌,被誉为“潘之调度”。
《红色赞美诗》便是杨索“潘之调度”的集大成之作。它表现的是社会主义起义者与军警相互对峙的场面,整个80分钟的影片仅有28个镜头,足可见每个镜头之长。但这些镜头从未停止过移动,它会从一个鸽子的特写,推到一个起义军女孩的中景,再拉开到持枪军警们的远景,然后摇到两方激烈冲突的全景,最后移动到众人歌唱革命歌曲的大全景。它对革命运动的展现是全景式的,那经过精确计算的镜头移动和演员走位,让镜头本身也成了参与表演的一部分,开创出独属于杨索的“革命浪漫主义”红色电影。虽然片中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有形式化的特征,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不太容易看懂,但其独具芭蕾舞风格、采用实景拍摄和现场音乐的手法,成为电影视听研究中绕不过去的经典。
亮点1
第61分钟,这个大屠杀的场景是全片的高潮所在。它采用了一个大远景的俯拍视角,挂着彩旗的旗杆伫立在空地中间,慷慨赴死的起义者们围着旗杆跳舞,待命的军警形成了一个包围圈,由此画面形成了几何图案:由方形到圆形,起义者和军警的关系也时而剥离时而融合,但当枪声响起,起义者们集体死去,其高度的形式感非常有杨索的个人特征。
亮点2
第74分钟,影片的最后一个长镜头。从带着刺刀的枪的特写开始,摇到被押赴刑场前相互拥抱的起义者们,然后镜头顺着一个女孩的裸体摇到地上,地上躺着死去的起义者、带血的白鸽、象征伤口的小百花和被刺刀捅穿的白色衣服,镜头如同一个哀悼者,向这些死去的烈士深深缅怀。接着镜头又沿着刺刀摇上来,重新回到现实中,军乐队奏起音乐,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夺过军警的手枪,将士兵全部击毙,然后唱起了起义歌曲。这个镜头连接起了现实与非现实两个时空,镜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介,而是如人一般被赋予了思考的能力。
预告片
完整电影下载链接
想下载观看这部电影吗?请在该微信公众号里输入“红色赞美诗”收取下载链接。
点击文章标题,查看先前的好电影